乐鱼全站app登录网页版链接入口专注电子走刀器、机械走刀器、组合压板、精密平口钳、机床工具附件生产!
全国咨询热线:151-6666-5513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2018幸福生活奋斗来

来源:新闻资讯发布时间:2024-01-17 12:00:50

  “空调开放,欢迎光临!”26日上午八时半,张华香开车来到位于海潮路上的“兰兰女装店”,开门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微信朋友圈发送一条信息,然后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打扫、整理店里的服装。等一切收拾妥当之后,她泡上一壶茶,放上轻柔的音乐,悠闲地坐在店里,等候顾客的到来。

  张华香的服装店每天雷打不动上午八点半开门、晚上八点半关门,中午就在店里将就着吃些东西。“以前替别人站服装店,并不在乎生意的好坏;今年自己开服装店后,每一天神经都是紧绷的,一天不开张心里就空落落的。” 张华香坦言,尽管开店有压力又辛苦,但她觉得能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奋斗一切都是值得的。

  拥有一家属于自身个人的服装店,这是张华香多年来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在2018年得以实现。

  2018年,对于39岁的张华香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家中的老房子拆迁,全家住上了电梯房;她自己开店创业,用自己辛苦努力挣的钱和贷款买了辆心仪已久的小轿车。

  “一切感觉都像做梦。”今年年初,张华香家住了20多年的老房子因我市盐河改造工程被征迁了。这栋房子是张华香的父母盖的,两年前还重新装修了一番。“住了这么多年的房子突然要拆迁真的舍不得!”张华香和记者说,从最初的不知所措到忐忑不安再到坦然接受,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一种煎熬。好在她是个乐观的人,在拆迁工作人员的劝说下很快想通了,觉得作为一名高邮市民理应理解和支持高邮的城市建设。

  张华香和丈夫统一思想后,便开始做母亲的思想工作,她将母亲带到拆迁指挥部看盐河改造后的效果图,告诉她未来这里将是高邮的“上海滩”。在张华香强大的思想攻势下,母亲最终点头签字。

  拆迁后,张华香用拆迁款买了一套精装修的160多平方米的电梯房,开发商还赠送了40多平方米的大露台。“当初就是看中这个大露台,因为我喜欢养花,母亲喜欢种菜,这个房子满足了我们所有的梦想。”如今,张华香一家三口和母亲住在现代化的小区里,家中近40平方米的阳光房里摆满了各种绿植,蓝雪、月季、百合、长寿花、米兰、蟹爪兰等竞相绽放,生机盎然;母亲种的蔬菜也长得生机勃勃,如今她逢人便夸:“电梯房真不丑,风景好,蚊虫也少,关键照样能种菜养花。”

  看着母亲渐渐适应并爱上新的生活,张华香十分欣慰。她的生活也迎来了转机。恰巧,亲戚的服装店要转手,张华香征求家人同意后将之盘了过来自己经营。因为是散货店,张华香一个月要到上海进货两三次。

  “别看我们平常在朋友圈发的照片光鲜,进货的时候拖着个超大塑料袋在大市场里选货砍价,狼狈的样子常人很难来想象。”张华香和记者说,进货一般头天晚上八点左右坐卧铺车从高邮出发,中午十二点准时从上海返程,到达高邮后大概晚上六点钟。回来后,顾不上休息,赶紧到店里理货、熨烫、上新,随即更新朋友圈进行告知。全部弄妥当之后,她这才放心回家好好睡一觉。

  “将来,我一定要开一家品牌服装店。”张华香满怀憧憬地说,开店虽然辛苦,但是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是幸福的,能为未来更美好的生活打拼也是幸福的。 记者 郭玉梅

  “回望即将逝去的2018年,最让我激动而难忘的事就是高邮新添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图书馆,而我也有幸为这座新馆的开放作出了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点滴贡献。”日前,市图书馆副馆长沈路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说。

  今年34岁的沈路,2008年通过招考成为了市图书馆的一名基层管理员。那一年正是市委、市政府对原图书馆实施搬迁,在海潮东路启用新图书馆后的第二年。“虽然我没有参与那一次的搬迁,但在后来的工作中,为了可以尽快地掌握各项图书管理专业相关知识,我下了很多功夫、做了很多功课,最终在领导的信任和关怀下,我荣幸地担任了市图书馆副馆长一职。”沈路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事业格外的重视,随着“聚文化人”工程的实施,邮城一个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2017年,为了让更多市民能够感受到更加现代、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市委、市政府经过多方考虑,决定在市文体中心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新馆,并定于2018年7月30日对外开馆。“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开始,我的心里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高邮人终于有幸拥有一座高大上的图书馆了;忐忑的是,担负这样一个时间紧而任务重的搬迁任务自己是不是能够胜任。”沈路表示。

  2018年农历新年刚过,包括沈路在内的十几名图书馆工作人员立即投入到紧张而繁忙的前期搬迁准备工作当中。“图书馆搬迁,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老馆内各种书籍进行整理和搬运。”沈路说,从今年3月初开始,他们每天加班,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10多万册各类图书和1万余册古籍的分类、打包和托运等相关工作。

  2018年6月底,位于市文体中心内的新图书馆内外装潢工程完工后,沈路又和她的同事们投入到新馆开馆前的紧张筹备之中。彼时正值炎热的夏季,由于新馆尚未正式对外开放,灯光、空调等基础设施都处在调试阶段,要在这样一个既闷热又设施不齐全的环境下,完成所有图书的上架、整理以及所有机器设备的调试等工作,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沈路和同事硬是顶着困难,加班加点、起早贪黑,将全副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那一段时间,是我们全馆所有人最忙也是最辛苦的时期。为了节约时间,从早上一进馆,我们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忙碌起来,中午饿了,吃份外卖继续干,晚上别人休息,我们继续加班到深夜,一天下来,甚至连口凉水都无暇喝上。”沈路回忆。

  终于一切准备就绪,2018年7月30日下午,市图书馆新馆与市流动科技馆新馆、市文化馆新馆一起正式对外开放,当市领导与社会各界市民代表第一次走进新馆时,无不被这座装饰大气、环境优雅、设置合理的图书馆所吸引,纷纷点赞。“据相关数据统计,从开馆到现在,我们已接待了近4万人次,有时一天最多接待4000多人,这一数字比原来老馆一个月的接待量还多。“沈路说,尽管每天的接待量很大,工作也很繁杂,但每每听到市民们走进图书馆时的赞美之声,我们的心里幸福极了!记者 管玮玮

  “中国集邮家博物馆这几个大字是由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长杨利民先生所题”近日,操着一口标准普通话的讲解员顾小玉一直忙着为前来中国集邮家博物馆参观的游客们讲解高邮的集邮文化。“盂城驿现为世界遗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我市旅游一轴一带五区规划的重要节点,彰显着高邮古、文、邮、水旅游特色,也是我市对外推介的重要旅游景点。”讲起盂城驿景区的故事,顾小玉同样娴熟而又饱含感情。

  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顾小玉说,在她看来,即将过去的2018年,是我市旅游业加速发展的一年,也是她个人快速成长的一年。

  2008年,29岁的顾小玉成了一名景区讲解员。从最初讲解的龙虬庄遗址公园到文游台景区,再到现在的盂城驿景区,顾小玉背诵下来的各个景区的讲解词加在一起有数万字。今年,是她在这个岗位上的第十个年头。现在她是盂城驿景区七名讲解员中唯一常驻景区的讲解员。

  2017年10月,盂城驿景区迎来了“新成员”中国集邮家博物馆。这处全国唯一一家关于集邮家的展馆,以图片、文字、实物和视频等形式介绍中外集邮事业发展的主要历程。“过去的2018年,我们景区有了很多变化,新建成的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给景区带来了新活力。能够看见高邮旅游事业这一年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我感觉到很荣幸,我觉得这一年也是自己成长的一年。”顾小玉说。

  随着新馆的落成,顾小玉的工作迎来了新挑战。为了可以将邮驿文化与集邮文化更好地结合,在工作之余,顾小玉认真学习,潜心研究,在讲解词上下功夫,逐步提高个人的讲解水平。“如果没有讲解,游客所看到的仅仅是眼前空洞的建筑物,而有了讲解,就能赋予景物内涵和生命。讲解词我说了很多次,但对于游客们来说,他们可能是第一次听。”作为一名讲解员,顾小玉觉得讲好每一个景点的故事,就是传播高邮文化,这是她的义务,更是责任。据统计,顾小玉所在的盂城驿景区今年1至11月份入园人数达到了六万七千多人次。

  “能明显感受到,我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以来,全域旅游的版图在逐渐扩大,特别是今年,慢慢的变多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顾小玉说,除了自己所工作的经典景区盂城驿外,今年我市各旅游景点人气越来越旺,游人纷至沓来:运河西堤风景廊道、滨湖花海、湖上花海、清水潭旅游度假区等景区相继建成开放;“好事成双在高邮”系列活动和丰富的旅游服务产品进一步激活了旅游资源;清水潭旅游度假区、龙虬庄遗址公园和邮运世遗文化景区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龙虬庄遗址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项目建设正在快速推进当中。据相关部门统计,预计全年各大景区入园游客在30万人次左右,同比增长53.8%以上。

  顾小玉表示,旅游景区是一个城市的窗口,而讲解员就是景区的窗口。新的一年,她将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用“讲好故事”来传播高邮文化,拓展旅游市场,为景区添彩,为家乡添彩,不断的提高和扩大高邮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记者 孔令玲

  2018年,对于许多高邮文化艺术界的人士来说,可谓大事喜事不断。这一年,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高邮承办的规格最高、顶级规模的首届“邮驿路 运河情”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在美丽的高邮运河之畔隆重举行,并在此后近半年时间内,先后在扬州、山东、安徽等地进行了十次成功巡展。这一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广泛赞誉的画展活动,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功,离不开背后无数为之付出心血的人,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房林就是这里面之一。

  记者日前采访房林时,他刚忙完画展在安徽砀山的最后一次巡展工作。提起这次“邮驿路 运河情”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他坦言,作为一名从事美术创作多年的文化人,能够亲眼见证并全程参与高邮这样一件文化盛事,终生难忘。

  2017年上半年,为将习提出的“艺术要为人民服务”思想真正落到实处,让广大基层百姓“不出门就看到高雅艺术”的美好愿景,在我市积极争取之下,中国美协决定与我市共同举办一次以高邮元素为创作主题的国家级高规格中国画展览活动,以彰显邮驿文化风貌,延续运河历史文脉。“那一天,当我得知高邮将第一次与中国美协联合承办这样一场大型中国画展览时,心里感到无比激动与开心。”房林回忆道。

  为了将画展办好,不辜负大家的期盼,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房林与市文联、文广新局、市美术家协会等部门(单位)的相关负责人,按照既定的工作日程安排,紧张而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从2017年4月“邮驿路 运河情”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工作班子成立到同年7月作品展详细活动方案最终定稿,从向全国发出征稿通知,到作品初评复评,共评选出204幅精品佳作。

  “在此期间,我身为高邮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不仅要做好活动的幕后组织工作,号召高邮广大美术爱好者热情参加该项活动,而且还要以身作则、自己带头创作高质量的作品为高邮在本届画展中赢得荣誉,这其中的工作量可想而知。”房林说,为此,他不得不学着十个指头“弹钢琴”,利用白天时间与有关部门协调各项工作事宜,到了晚上还要静下心来,咨询揣摩、精心创作,常常一画就是数个钟头。

  最终,经过房林与大家的共同努力,2018年4月28日,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百里挑一”的204幅优秀作品正式与广大市民见面了。“更让我激动的是,在这届画展上,包括由我精心创作的《梦萦水乡》作品在内,高邮有5件作品获奖。这样的成绩在县级市当中实属不易。”房林说。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2018年,房林除了参与了高邮举办的众多重大美术赛事以外,其个人也有一个重大收获,那就是他荣幸地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面对这些成绩与收获,房林满怀豪情地表示:“这些将成为自己未来事业发展征程中的一个新起点。未来,他将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尽己所能,创作出更多更好弘扬社会正能量、反映家乡风光的美术作品,把高邮文化品牌叫得更响。”记者 管玮玮

  “以前下班回家,要沿着海潮路兜好几圈才能在离家很远的地方找到一个车位,既不方便又不安全;现在好了,不管多晚回家,只要把车往市政府大院一停,走几步就到家了,而且还免费,真的很放心、安心、舒心。”家住市政府附近的熊娟开心地说。

  今年31岁的熊娟是福建女孩,2008年与高邮小伙子陈军(化名)相识于“大上海”,而后他们执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从此她成为了地地道道的高邮媳妇。今年4月份,熊娟结合10年服装陈列师工作经验,开了一家服装店,生意蒸蒸日上。

  “在高邮5年,我觉得生活越来越顺心。”她和记者说,五年来,她看到了高邮实实在在的变化,也享受到了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熊娟和记者说,她居住的是商住一体的楼(一楼是店面,楼上可以居住),建楼的初期没有规划停车位,过去因有车的居民不多,对停车位需求不高,没什么矛盾;但近两三年来,随着邮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慢的变多的居民购买了新车,“停车难”的问题日渐凸显,车主们时常为了一个停车位发生争执。乱停车现象更是严重,很多人都把车无序地停放在店铺门口或者小巷子过道里,严重影响了附近店面的经营和居民出行。

  政府“三开放”政策的实行,不仅缓解了附近居民“停车难”的问题,“如厕难”“锻炼难”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缓解。她不但不再为回家自己的车往哪儿停烦恼,而且店面门口也不再被他人的停车堵着。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的停车位和厕所,在规定时间内都可以不要钱停车、如厕。

  “现在从事自己最喜欢的事业,陪伴孩子们一起成长,幸福感与日俱增。但服装店不是我事业的终点,我希望将来能够跳出店面的框架,发展服装陈列师的新工作模式。” 熊娟表示,2018年是她事业的新起点,生活顺畅了,自己奋斗的激情也慢慢变得高。

  她告诉记者,一有时间她就带着小孩一起去海潮市民广场或者宝塔小学操场休闲散步。宝塔小学的操场有一道安全隔离门将教学区与运动开放区完全隔离开来,干净整洁的塑胶田径运动跑道,既不需要过多的担心车辆危险,也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孩子摔倒。熊娟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感到很满意,有疼爱自己的老公,有乖巧机灵的孩子,还有默默付出的公婆,每一个人都在为这个幸福家庭而奋斗,将来日子一定会慢慢的好。

  从来时的陌生到现在的习惯,从原来几乎无朋友到现在拥有许多知心好友在邮城五年,熊娟已慢慢地爱上了这座城市。她笑道,曾经是因为一个人而爱上这座城,现在是因为这座城而爱上了高邮人。 记者 翁正倩

  2018年,对肢体二级残疾的胡素良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一年。过去,因没有正式工作、没有稳定收入,胡素良不喜欢与外人交流;而今,享受“五险”待遇,每个月三千多元的稳定收入,让他变得开朗、自信起来。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胡素良感慨地说:“我现在的幸福生活源于市委市政府的精准帮扶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帮助,更有我自己的努力与付出,我会一直加油,为自己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号角吹响后,政府、部门和爱心企业、商家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加入其中,在全市上下形成了“你困我帮、你难我助”的良好氛围。帮助残疾人就业成为残联工作重点之一。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发区残联理事长张志荣得知开发区扬州华盟电子有限公司招收员工的信息后,想到开发区还有12名残疾人没有就业,便主动与公司管理部副总王家宏对接,没想到两人一拍即合,没多久,12名残疾人成功就业。胡素良通过个人的努力成为其中一名,走上了就业之路,开启了幸福的生活。

  41岁的胡素良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虽然略显紧张,但整个人意气风发。他说,现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不但能够养活自己,还能负担一部分家用,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状态。

  胡素良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刚进入公司工作时有很多专业术语不理解,技能也跟不上。为此,那一段时间胡素良每天早早就来到单位,上网搜索专业术语的意思,对不懂或者记不住的东西用小本子记下来,时间长了便记在脑海里了。在操作中,一开始还能上手,渐渐地他感到与他人有差距了,于是就花很多时间研究电路板,并虚心请教他人,向他人学习。公司管理部副总王家宏说:“从一名家电维修工到现在的技术员,胡素良的技艺成熟了许多,他的努力和进步我们看在眼里。”

  摔跤、跌倒对于残疾人来说家常便饭。胡素良亦是如此。今年年初大雪期间,他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三轮车去上班,由于大雪纷飞遮挡视线,途中他与一个骑自行车的相撞,膝盖被磕破了,但他硬是忍着疼痛,坚持来到公司打卡上班。

  为回报社会关爱,感谢公司给他工作机会,胡素良拼尽全力把工作做好。付出就有收获。胡素良和记者说:“现在我不仅能养活自己,也能养活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女儿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初中,我已有能力负担她的学杂费和生活费了。”

  “虽然我是一名残疾人,但在市委市政府和公司的帮扶、支持下,我全力以赴去工作,摆正心态去生活,通过奋斗争取幸福,心里很踏实,这就是我一直以来想要的生活。”胡素良说。记者 赵妍东方

  近日,家住南海社区的张正安老人来到盂城路上义务“执勤”。马路上人来人往、车去车回,交通秩序井然。看着这一幕,张正安面露笑容地说:“文明城市创建,让高邮大变样,市民素质极大的提升。这一年来,我参与创建、服务创建,也从中受益,真切地感受到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的线岁的张正安是一名退休职工,同时也是一名拥有48年党龄的老党员。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启动后,他主动来到南海社区报名,成为一名社区文明创建工作志愿者。“党员就必须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张正安感慨地说,成为一名志愿者,让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充实很多。他有时会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上路“执勤”,有时会深入到居民家中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宣传,忙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付出就会有收获。更让张正安感到高兴的是,通过文明城市创建,自己生活的南海社区发生了大变化,社区环境变美了,小区楼道也干净整洁了,曾经的脏乱差现象一去不复返。他和记者说,在文明城市创建以前,小区居民毁绿种菜现象严重,有的居民甚至到公厕挑粪水浇灌,搞得小区臭气熏天,邻居之间常因此产生矛盾。此外,小区楼道里更是堆满了杂物,不仅阻碍了大家上下楼,而且还存在安全风险隐患。如今这些不良现象全都不见踪影,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小区环境慢慢的变好,居民们相处和睦融洽。“现在小区里的环境多好,这都是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也是我们努力、奋斗得来的。”谈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张正安如数家珍。他感言,自己在参与创建、服务创建中体会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幸福,更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享受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采访中,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虽然张正安有两个子女,但退休后的他和老伴没有与孩子们一起生活。“虽然子女们不在身边,但我们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张正安说,社区经常举办活动,召集老年居民聚在一起,说一说、唱一唱,有时还会组织外出参观、游玩。“对我们而言,社区就是我们的家,社区工作人员就是我们的儿女,有他们陪着,我们每天都很开心。采访中,张正安兴奋地和记者说,前不久,南海社区组织他们一帮老党员现场参观了在建的高铁站。汽车行驶在路上,一条条宽敞的大道四通八达;大路旁,一幢幢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文体中心、在建的高铁站高端大气上档次看着这一幕幕,身为高邮人,感到十分开心和自豪。

  2018年,我们用奋斗收获幸福;2019年,我们在奋斗路上再出发。张正安表示,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幸运地目睹了国家的强大、高邮的巨变。未来,自己仍会发挥余热,继续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呐喊、出力! 记者 杨晓莉

  “2018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40周年。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实践者,我为之感到骄傲与自豪。今年我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投入70余万元,建起了一座1000余平方米的新型育雏间,由此成功构建起了产、加、销一条龙的蛋鸡养殖产业链,养殖规模达到了7万只。”近日,甘垛镇三河村明发生态农场法人代表陈小明充满自信地对记者说。

  陈小明今年44岁。他和记者说,在回乡养鸡之前,他已有过两次创业经历。第一次是在上海承包食堂,第二次是为了照顾孩子上学回高邮开饭店。两次创业都有斩获,并已在高邮城区购房安家。按说,一般人图个稳定就不会再“折腾”了。然而陈小明却又动起了第三次创业的心思。说起第三次创业的动因,陈小明坦言,他土生土长在原横泾镇周罗村(现三河村),即使成功在外,依然对老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每次回老家,看到乡亲们缺少好的致富门路和项目,心里就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经过多次考察,他选择了养鸡项目。

  陈小明想创业,妻子和家人是十分支持的。但是,他选择下乡养鸡,却遭到了家人一致反对。经过耐心做家人思想工作,他终究是得到了支持。2012年9月4日,陈小明接手了老家一个养鸡场。没有启动资金,他把高邮的房子卖了60多万元,又向别人借了58万元,给付了购买养鸡场的费用后,剩余资金用作流动资金。回首过往,他感慨万千地说:“万事开头难,凡事不可能随随便便就会成功的。”自从养鸡后,陈小明吃住在鸡场。夏季高温时节,连续四个月,他几乎天天“闷”在鸡棚里,时刻警醒,防止出现用电跳闸等故障造成温度失衡危及蛋鸡生命、影响产蛋量。为此,他六年来始终如一,从不懈怠。

  苍天不负苦心人,成功属于奋斗者。六年来,陈小明不断投入,实现滚动发展。从起初鸡场占地2亩多、单一鸡舍、1万只的饲养量,发展到如今鸡场占地30余亩、6栋鸡舍、存栏量达7万只蛋鸡规模;从粗放型养殖到现代化、科技化养殖,建立了饲料加工车间、新型育雏室,建设了沼气发电等生产配套用房和设备,实现鸡舍温度、灯光自动调节和喂食、清粪等自动化生态化处理;从单一养鸡到多元化发展,建造冷库从事水产养殖饲料加工,同时又承包了50余亩水面养殖常规鱼。此外,他还将鸡蛋注册了“同启”商标,设计了外包装礼品盒,十分行销。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也是陈小明下乡养鸡的初衷。六年来,他带动6个蛋鸡养殖大户“抱团”发展。此外,他聘用了10多位当地村民到养鸡场就近就业。陈小明的心愿是: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当好带头人,带动更多的乡亲加入养鸡行列,实现共同致富。记者 葛维祥